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,其中最常见的是由于长期治疗带来的经济压力、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、对治疗效果的过度期望等。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,如糖尿病足、糖尿病肾病等,也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。心理问题不仅会加重糖尿病的病情,还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。因此,了解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识别显得尤为重要。
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有哪些?
1、否认和怀疑
当患者确诊为糖尿病而入院后,从社会角色转变为病人角色心理冲突很难接受事实。自认为血糖只是高一点,对身体的影响不会很大,并怀疑医生诊断有误,对自己的病情采取放任的态度,从而拒绝改变饮食习惯及治疗,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。
2、焦虑、恐惧心理
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难治的终身性疾病,当患者知道自己需要长期治疗时往往会产生焦虑心理。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,对医生的话缺乏兴趣。伴随病情的发展出现如并发视网膜病变致视物模糊、高血压、糖尿病足、糖尿病肾病、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时更会产生恐惧心理。
3、悲观与抑郁
糖尿病久治不愈本身就是一种沉重的心理压力,终生的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,给患者的生活所带来影响,使患者常出现比较明显的情绪低落、抑郁。尤其是经济条件差、家庭关系一般的患者,由于病情加重,生活自理能力及质量的逐步下降,医疗费用及对家庭的长期拖累,使患者往往会对疾病的治疗前景感到悲观,对生活失去信心,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。
糖尿病患者日常情志调摄的方式有以下5点:
(1)情绪释放(EFT):是一种将中医学与西方心理学相结合的方法,它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,通过轻敲穴位配合眼动、哼唱与数数等方式快速释放负性情绪,其理论基础是所有消极情绪都会阻碍身体能量的流动,当想到某种消极情绪时,轻叩经络穴位就能够改变身体的能量流动,从而消除消极情绪。
(2)情感宣泄:把心里的积郁与痛苦倾诉出来或以物击、呐喊等运动方式来疏泄愤怒、抑郁或不良情绪。患者经运动(击打海绵墙或袋、拳击手套、充气发泄棒、充气人、发泄球等)、高声喊唱、涂鸦、书写、哭泣宣泄情感,可明显减轻焦虑、抑郁等负性情绪。
(3)冥想:是一种把思维、注意力集中当下某一特定对象的个人训练,冥想时大脑不去关注外部世界或周围发生的事,使大脑处于清醒但完全放松的状态。正念冥想可影响情绪加工,提高个人情绪调节能力,增加个人积极情绪。
(4)音乐放松: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消极应对方式,增强积极应对方式,改善生活质量。
(5)运动:运动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、增加葡萄糖利用率的同时,还可消除紧张、减轻压力,放松心情,减轻抑郁情绪。运动频率≥5次/周是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抑郁的发生风险。长期习练八段锦、少林内功、太极拳可促进机体气血运行,平衡阴阳,平和精神,有效调节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,减少抑郁等负面情绪发生与发展。
供稿:糖尿病科 朱璞
上一篇:关于阿托伐他汀,您了解多少?
下一篇:让大脑更健康的方法,请收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