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失眠
中医称失眠为“不寐”,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,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、半夜易醒或早醒,甚至彻夜不眠,睡眠质量下降,进而影响白天的生活和工作。轻者入睡困难,或寐而不酣,时寐时醒,或醒后不能再寐,重则彻夜不寐。
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,生活节奏的加快,工作压力逐渐加大,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变长,失眠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,尤其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。
中医对失眠的病因病机认识
1、情志所伤 情志所欲不遂,肝失疏泄,肝气郁结,肝郁化火,火扰心神,神不安而不寐;喜笑无度,心神激动,神魂不安而不寐;暴受惊恐,致心虚胆怯,神魂不安而夜不能寐;五志过极,心火内炽,进而心神被扰而不寐;思虑太过,伤及心脾,阴血暗耗,则神不守舍而失眠。
2、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,脾胃受损,酿生痰热,痰热上扰,胃气失和,而致失眠,《内经》所谓“胃不和,则卧不安”。此外,浓茶、咖啡、酒等刺激性饮料也是造成不寐的原因。
3、劳逸失度 劳倦过度则伤脾,少动过逸也易致脾虚气弱,运化不及,气血生化乏源,不能上奉于心,致心神失养而失眠。
4、久病体虚 久病气血亏虚或年迈血少,引起心血不足,心失所养,心神不安而不寐;亦有因年迈体虚,阴阳亏虚而不寐者。
中医讲究辨证治疗
(1)肝郁化火
症状:失眠多梦,易怒,甚则彻夜不眠,常伴头晕头胀,口干口苦,便秘等症状。
治法:清肝泻火,镇心安神。
常用方药:龙胆泻肝汤或丹栀逍遥散。
(2)心火亢盛
症状:心烦不寐,躁扰不宁,口干舌燥,小便短赤,口舌生疮,舌尖红,苔薄黄,脉数。
治法:清心泻火,宁心安神。
常用方药:朱砂安神丸或莲心胶囊。
(3)痰热扰心
症状:失眠多梦,心烦胸闷,伴有头晕、口苦、痰多等症状。
治法:清化痰热,和中安神。
常用方药:黄连温胆汤。
(4)胃气不和
症状:不寐,脘腹胀满,胸闷嗳气,嗳腐吞酸,或见恶心呕吐,大便不爽,舌苔腻,脉滑。
治法:和胃化滞,宁心安神。
常用方药:保和丸。
(5)心脾两虚
症状:多梦易醒,入睡困难,伴心悸健忘,神疲乏力,食欲不振,头晕目眩,面色少华等。
治法:补益心脾,养心安神。
常用方药:归脾汤或养心汤。
(6)心胆气虚
症状:心烦不寐,多梦易醒,胆怯心悸,触事易惊,伴气短自汗,倦怠乏力,舌淡,脉弦细。
治法:益气镇惊,安神定志。
常用方药: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。
(7)阴虚火旺
症状:入睡困难,心烦,伴盗汗、口干、腰膝酸软、五心烦热等症状。
治法:滋阴降火,清心安神。
常用方药: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。
中医特色预防与调护
1、情志调理 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过度的紧张、兴奋、焦虑、抑郁、惊恐、愤怒等不良情绪,放松身心。
2、饮食调理 平素忌饮浓茶、咖啡等刺激性饮料,尤其是晚上。进餐要清淡,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且不宜过饱,尤其是晚餐;根据不同证型,在医师指导下进食补益气血、滋阴安神等功效的食物,如百合莲子粥、桂圆红枣粥、银耳羹等。
3、规律起居 规律作息,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,避免熬夜。适当运动,增强体质,平衡阴阳。
4、中医传统特色疗法 还可以根据中医辨证,选用针灸、推拿按摩、刮痧等疗法以调节气血、安神助眠。
注意:文章所提及方药均需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应用。
供稿:脑病科 周国锐
编辑:宣传科
校对:宣传科